如同「公地悲劇」這個術語,實際上有兩篇(1968, 1993)論文討論,看法敻然不同,造成多數人在議論時指涉混淆。
Ulwick 是 《Jobs to be done: theory to practice》一書的作者,這本書在臺灣新創圈受到熱烈推薦。然而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Ulwick 在 twitter 上卻被質疑錯誤詮釋了 Christensen 的 Jobs-to-be-done 的概念,而後 Christensen 也做出了澄清。
簡單來說,Jobs-to-be-done 這個術語 Christensen 跟 Ulwick 各自提出了兩種不同詮釋的 Jobs to be Done。這產生了混肴。對此,Alan Klement 於 2020 年撰有一文給出說明。
這兩種 Jobs-to-be-done 的詮釋分別是:
- Jobs-As-Progress
- Jobs-As-Activities
Jobs-As-Progress 是 Clayton Christensen, Bob Moseta, Alan Klement 提出的一種理論,這個模型指出消費者不想做任何工作,他們實際上想要的是正向改變他們的人生。
因此,產品開發者應該專注在如何幫助消費者達成改變。理想狀況下,消費者不需要做任何事情。Klemenet 同時提到,這個理論仍在發展中。任職 Facebook 新產品實驗部門,同時也是天使投資人的 Mohanty 基於這個理論給出了一個適用於 startup 的 JBTD 範本。
Jobs-As-Activities 則是由 Ulwick 提出的一種實踐型方法論, 這個模型指出消費者模型購買產品,是因為他們想透過產品進行他們手上的工作。因此,產品開發者應該專注在他們怎麼使用產品,如何讓他們更有效率。
這個模型源自於 Ulwick 在 1991 年提出 (Ulwick,無年代)。
我認為將這兩種不同的概念分別以 Changes-To-be-done,以及 Activities-To-be-done 分開稱呼,在討論上會比較容易精準指涉,Job 一詞實在太過語意不清。
至於哪一種較好? 我無法給出定論。只是在學習這類知識時,釐清術語的定義頗為重要。據我考察的結果,Intercom 在進行產品開發時,不是採用 Ulwick 概念下的 Jobs-to-be-done (Traynor、Adams、Keating,無年代),這裡到是很多臺灣人撰寫推薦文時,錯誤地將之列為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