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數位轉型的困難之一,是沒有優秀的專業人士擔任政務官,還有更重要的事務官。如果無法洗刷掉只有混不好的專業人士才在公部門任職的印象,數位發展部要發揮它的效用,很難。
為什麼呢?
因為專業人士從政在財務報酬上非常吃虧。公部門相較於民間待遇之差,眾所皆知。蔡前政委曾經說過,政務委員的薪水連她所內的一個主任律師的年薪都比不上。更糟的是若非政務官,專業人士在公部門往往都是計畫約聘職。
羅佩琪擔任過三任衛服部長助理,約聘。王景弘擔任嘉義縣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執行長,約聘。江明宗擔任過台南市資訊顧問(記得石獅說她想找類似資訊局長的角色),還是約聘。政府部門比較能拿得上檯面的職缺只有機要秘書,但這通常不會給有資訊背景的專業人士,而且僧多粥少,且殺雞用牛刀。
都做不久為什麼? 錢不到位,心委屈了。職涯看不到未來,朝不保夕,心又委屈了。如果還被過去圈子的人看低,心又加倍委屈了。這樣惡性循環,不知何時到頭。依現在民情,要提升政府部門的待遇會引起相當的民怨,但許多專業人士願意參與公共事務,本來就不是因為財務報酬考量才投入,但最起碼的 credit 總要拿到,不然實在是說不過去。
唐鳳從剛開始去行政院擔任蔡前政委的專案顧問,再到任職政務委員,現在看來相當風光。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件事是被她前同事老婆看衰的,覺得這是她的「中年危機」。資訊圈普遍有本業不佳才從政的印象。
但客觀事實是,靠著唐鳳在國際資訊專業的 Credit,相較於傳統政治人物在國際上的無力,她要與其它國家重要官員、企業家、學者做 Cold Approach,多了一道以知名黑客的民間人脈網運用。其他官員是想辦法去敲會面,唐鳳則相反,是其他國家官員來找他會面。這促進了很多台灣政府與國際合作的機會。傳統政治人物很難做到這件事,因為他們的專業人脈是透過民間友人,那民間友人的人脈,畢竟沒有自己的人脈有力。
國民黨必須服氣的是,小英上任後,推動數位轉型跟跨部門溝通的治理實驗是走在世界前面的,這點可從許多知名學者來台取經可看出來。這個濫觴其實來自於蔡前政委,可惜國民黨沒有大力推動。
蔡前政委的空間是張前院長撐出來的,張前院長的空間就需要國民黨撐,可國民黨仍舊拘泥於舊經濟思維,給張前院長的施政空間是少的可笑,也因此在數位轉型跟跨部會溝通這兩題上,非常乏力。
沒辦法改變混不好的專業人士才在政府部門任職的印象,數位發展部很難吸收優秀人才,當然也談不上要做到多好。要如何做到這件事,就非常挑戰未來數位發展部長的智慧了。每個人都知道數位發展部最多只有辦法出得起香蕉,想要不找到猴子該如何做呢? 我不知道。我唯一知道的是不能每次都靠愛國心吧!
只靠熱血是玩不久的。
下摘自梁製成的回饋。
內容建議 Q1: 這篇文章是寫給誰看的?溝通的目的是什麼?誰看了要採取行動(Call To Actions)?
國民黨?數位發展部長?還是民眾?
Q2: 根據你的分析,你的政策建議是什麼?如果只是抱怨,為什麼有看的價值? Q2.1: 如果待遇是問題,為什麼唐鳳有辦法留那麼久?
Q3:「小英上任後,推動數位轉型跟跨部門溝通的治理實驗是走在世界前面的,這點可從許多知名學者來台取經可看出來。這個濫觴其實來自於蔡前政委」
小英做了什麼?蔡前政委做了什麼?這看起來是能吸引到唐鳳的關鍵,能展開討論嗎?
Q4: 「給張前院長的施政空間是少的可笑」
少是和什麼比較?
Q5: 「台灣數位轉型的困難之一,是沒有優秀的專業人士擔任政務官,還有更重要的事務官」
政務官和事務官的職責是什麼?一位優秀的政務官和事務官對數位轉型的貢獻是什麼?
下面提到的羅佩琪王景弘江明宗,文章只提到他們任職短,待遇不好,但他們的專長是什麼,貢獻是什麼?
編輯建議應盡量減少與讀者之間的溝通障礙石獅是誰?蔡前政委是誰?張前院長是誰?小英是誰?可以把全名寫出來
把同類的想法組織和分類例如裡面提到阻止人才流入的主要三個原因:
待遇不佳職涯看不到未來圈內印象不佳但兩個原因的論述與例子散落在文章各處,資訊重複缺乏組織。例如:
談待遇不佳:「為專業人士從政在財務報酬上非常吃虧」、「公部門相較於民間待遇之差」、「 錢不到位,心委屈了」
談印象不好:「只有混不好的專業人士才在公部門任職的印象」、「被過去圈子的人看低」
建議重新組織文章架構,可以先談吸引力,再談排斥力,或反過來。
進階建議前面的建議都應該是你可以直接從腦袋找出資訊的,下面的建議需要一點研究或訪談
公部門相較於民間待遇之差論述:「公部門相較於民間待遇之差,眾所皆知。」
例子:「蔡前政委曾經說過,政務委員的薪水連她所內的一個主任律師的年薪都比不上。更糟的是若非政務官,專業人士在公部門往往都是計畫約聘職。」
你還有其他的資料可以提供嗎?薪資差距有沒有具體的數字或統計資料可以佐證?